清王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给皇子皇孙起名字比较随意,不按字排辈没什么讲究。比如努尔哈赤给最小的儿子起名叫费杨古他的孙子起名叫博洛不如我们熟悉的摄政王多尔衮再还有比
清王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给皇子皇孙起名字比较随意,不按字排辈没什么讲究。比如努尔哈赤给最小的儿子起名叫费杨古他的孙子起名叫博洛不如我们熟悉的摄政王多尔衮再还有比如贝子傅喇塔,这些名字看起来一本正经,但如果去查看满族语的意思,你会笑掉大牙,费杨古的意思是:老疙瘩博洛的意思是:夏天戴的凉帽多尔衮的意思是:獾傅喇塔的意思是:烂眼皮。

所谓“名字”,应是“名”和“字”的合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年二十而冠”,即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结发加冠),并取字。有了字,就表示进入了成年。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叙述他的身世时说:“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意思就是公正的法则,是“平”的含义。“灵均”,意思是美好的平地,是“原”的含义。从屈原的名和字上就能看出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班固在《白虎通》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等等,名和字的意义关系一目了然。然而,名和字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复杂的,构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岳飞字鹏举。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长笭拜蝗之豪瓣通抱坤“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